【摘要】为深入践行“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打破传统政府绩效内部考核的路径依赖,创新开展“百家企业评部门、评中层、评窗口”三评活动,将评价权真正交给市场主体。本文旨在深度剖析该活动的背景动因、创新做法、显著成效及深远意义,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背景与动因: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的治理理念深刻变革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在过去,政府对自身工作的评价往往存在“体内循环”的倾向,缺乏来自服务对象——企业的真实、有效、系统的反馈。一些干部存在“唯上不唯实”的倾向,企业办事中遇到的“中梗阻”、“弹簧门”、“玻璃门”等问题难以被精准发现和有效解决。 阳信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绝非一句口号,必须建立一套以企业感受度为根本标尺的评价、反馈、整改、提升闭环机制。基于此,2025年,阳信县在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果断推出了“百家企业评部门、评中层、评窗口”(以下简称“三评”)活动。其核心动因在于实现三大转变:一是评价主体之变。从“上级评”变为“企业评”,打破内部考评的局限性。二是评价导向之变。从“重过程”变为“重结果”,以企业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为最终衡量标准。三是治理模式之变。从“政府主导”变为“企业主导”,倒逼政府服务全方位贴近市场需求。 二、创新与实践:构建科学、精准、刚性的企业评价体系 阳信县“三评”活动不是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而是一项设计精密、执行严谨的系统工程。 (一)评议主体多元化,确保评价广泛代表性。精心筛选300家市场主体作为“阅卷人”,涵盖“四上”企业、成长型企业、初创型企业、重点项目企业及营商环境监测点企业,保证了评议结果能全面反映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共同心声。 (二)评议对象全覆盖,精准扫描服务全链条。将评议矛头直指影响企业体验的关键环节:评部门,聚焦其政策制定与落实的整体效能;评中层,瞄准具体科室负责人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少数”;评窗口,紧盯一线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此举实现了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执行的全方位监督。 (三)评议维度精细化,多维刻画企业真实感受。针对部门、中层、窗口的不同层级,差异化设置3-5个评议维度,如部门的“政策落实”、“依法行政”,中层的“依法办事”、“工作作风”,窗口的“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并引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四个选项,使评价更加精准、客观。 (四)评议方式匿名化,破除企业“不敢评”顾虑。采用手机短信发送加密链接的无记名方式,企业可放心大胆地给出最真实的评价,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问卷有效回收率高达81.7%。 (五)结果运用刚性化,形成闭环管理强大震慑。评议结果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与单位绩效考核、干部个人评先树优、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满意度高的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提醒,对问题突出的严肃问责整改,真正让评议“长牙带电”。 三、成效与反响: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裂变效应 阳信县“三评”活动犹如一剂良药,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摸清了真情实况,精准绘制了“服务落差图”。活动形成了三张清晰的“成绩单”:部门平均满意度95.85%,中层干部98.47%,服务窗口96.98%。数据整体向好的同时,也精准暴露了短板:执法监管领域的满意度普遍低于平均值,反映出其在政策透明度、执法规范性、检查频次等方面与企业期待仍有差距;部分中层干部(41.7%低于平均值)成为服务链条上相对“薄弱环节”;一些涉企高频服务窗口办事效率和服务体验有待提升。这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撑。 (二)倒逼了作风转变,干部队伍焕发“新状态”。评议将每一位中层干部、窗口人员都置于阳光之下,让“躺平者”躺不住,“慵懒者”不敢懒。广大干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的意识空前高涨,“企业家怎么舒服我们就怎么服务”的理念从文件要求内化为了行动自觉。 (三)解决了突出问题,企业获得感得到“新提升”。针对评议暴露的问题,县里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硬招实招:在执法领域,大力推行“综合查一次”、“白名单”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在窗口服务领域,深入开展“对标先进”流程再造,推广“并联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推动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能办”转变。企业的“问题清单”变成了政府的“整改清单”和企业的“满意清单”。 (四)赢得了企业信任,亲清政商关系注入“新内涵”。让企业当“考官”,这一举动本身就从心理上拉近了政企距离。企业看到了政府敢于“亮丑”、勇于“揭短”、真心“求变”的决心和诚意,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幅提升,投资的信心更足,发展的环境更优。 四、启示与展望:从“典型案例”到“模式创新”的深远意义 阳信县的“三评”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一次活动的成功,更在于它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必须坚持“用户思维”,重塑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政府的服务好不好,最终的评判权永远在企业和群众手中。只有建立开放、透明、受监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必须抓住“中层骨干”,破解政务服务梗阻难题。中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和政企互动的“最先一公里”。阳信县“三评”活动将评议压力直接传导至这个关键群体,是打通营商环境“中梗阻”的一把利器,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三)必须强化“结果运用”,确保评议不流于形式。评议是手段,改进才是目的。必须建立评议结果与考核、奖惩、任用紧密挂钩的刚性机制,形成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整改问题的闭环,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四)必须推动“数据赋能”,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常态化。“三评”活动应从一个活动固化为一项长期制度,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营商环境监测点,建立企业满意度实时监测、动态反馈、智能分析平台,实现从“定期评”到“时时评”、“事事评”的升级,持续推动营商环境迭代优化。 下一步,阳信县计划将“三评”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数字化,并探索将评议范围扩大至更多领域,推动“以评促提升”走向纵深,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县域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此案例不仅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展示了基层政府勇于自我革命、锐意创新的担当精神,具备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宝贵价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