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关方面从行政执法、制造业升级、创业支持等多个维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10月1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3日,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批共八件典型案例,集中呈现了治理“乱检查”“乱罚款”中的实践成果。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以改革办法打通堵点卡点,增强发展动能。要多措并举营造一流产业生态,综合治理行业无序、非理性竞争。15日,人社部对如何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除一次性创业补贴外的一系列政策,着力为创业者提供全链条支持保障。16日,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释放政策效能,落实好外贸领域各项已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企业金融、就业、便利化等方面服务保障。
其中,司法部发布的关于涉企行政执法的八件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搜狗搜索引擎上,搜关键词“不规范执法”,相关内容达476,892条。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发布相关报道,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近十家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大V发表评论文章。在微博上,相关话题“司法部曝光一地设罚款指标”登上热搜榜最高位置38位,阅读量达227.4万。
此次公布的案例,集中呈现了治理“乱检查”“乱罚款”中的实践成果,诠释了行政执法监督在纠治执法乱象、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民网评论称,此次发布的八个典型案例,精准切中了涉企行政执法中的痛点难点,展现了行政执法监督从个案纠偏到类案规范、从问题整改到制度完善的系统性治理思维。这不仅是行政执法领域的自我革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有力举措。
涉企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因其直面最广大的经营主体,而且具有连续性、重复性特点,所以格外受到重视,规范行政执法既是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去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重大部署。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杨伟东发文指出,与此前以行政执法机关为主体的“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等部署不同,近期陆续发布的典型案例是以行政执法监督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主体。这清晰表明,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涉企行政执法质量提升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批案例中,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向辖区内街镇下达“月度罚款指标”,热议颇多。《新京报》评论称,行政处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创收”,而在于纠正违法行为、教育警示公众、维护社会秩序。一旦将罚款数额与执法绩效挂钩,甚至明码标价、摊派任务,执法行为便极易异化为“为罚款而执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增长乏力,一些地方为了弥补财力缺口,“乱罚款”“以罚增收”“逐利执法”“以罚代管”等现象有所抬头。一些省份审计系统的曝光佐证了这一点。例如,今年8月底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审计报告披露,当地12个旗县不同程度存在处罚尺度不一致、顶格处罚、跨区执法、执法程序不合规等问题。该报评论称,行政执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只有当执法目标从紧盯“罚款指标”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法治政府的根基才算真正筑牢。典型案例的公布,不仅是一次突出问题的曝光,更是一次对治理理念的校准,其背后的深意值得深思。华声在线评论称,司法部将此案例公开曝光并纳入全国专项整治,正是向外界传递明确信号:国家对此类问题持“零容忍”态度,正致力于通过制度完善与严格监管,彻底铲除“以罚代管”的生存土壤。《北京青年报》评论强调,唯有对涉企行政执法乱象露头就打,并视情况进行重点督办或者提级办理,才能保持对问题查纠整改的监督力度;唯有不断通过约谈、通报、曝光等方式让纠治不力的地方醒一醒神,才能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唯有适时对整治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研究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才能确保整治涉企执法乱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法”护营商,“优”无止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当前,营商环境概念深入人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也步入实质性深化改革精准发力的阶段。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也有更多期待。聚焦规范执法,就是要让执法回归本源,营造尊法尚法、自觉守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涉企行政执法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依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我们需要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一方面,持续推进“综合查一次”等创新做法,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另一方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此同时,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执法精准度和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让每一次涉企行政执法都经得起检验,每一笔行政处罚都彰显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