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业信用“无感修复”,让营商环境有感提升

来源:北京青年报      更新时间:2025/10/17      浏览:

据报道,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信用修复“多头跑、材料繁、耗时长”等痛点,通过数智赋能构建“一网通办、多场景覆盖、政企协同、区域联动”服务体系,推动信用修复进入“云服务”时代。今年以来,北京市已有8万余户次经营主体通过“免申即享”等机制实现信用“无感修复”,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当日办结,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堪称经营主体的市场通行证。在经济生活中,不少经营主体因未按时年报、违法侵权等问题触发失信惩戒机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或者进入行政处罚公示名单,随之,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会下降,在贷款融资、招投标、契约签订、市场交易等活动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阻碍。失信惩戒措施会给经营主体带来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其商业信誉、发展机会、市场空间和切身利益,因而,经营主体普遍都有修复受损信用的诉求。

诚然,市场监管部门给经营主体留出了修复信用的通道,但按照之前的程序设计,经营主体要针对不同的失信情形,在线上线下承担相应的申请、证明责任。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提供不少材料,走不少流程,到不同部门或窗口跑办,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肯想企业之所想,办企业之所需,瞄准企业信用修复的难点,创新修复机制,优化修复流程,积极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将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三类高频修复事项整合为“一张表单、一个入口”,企业既可一键查询相关失信信息,又可在线提交修复申请、实时跟踪办理进度。改革后的信用修复机制在申请环节和审批环节压减了有关材料,企业只需提供申请书、承诺书,无需再提供其他申请材料,对补报年报等情况能够通过市场监管领域系统平台查询或部门函询确认的,不再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对企业影响较大的变化是,信用修复机制开通了“免申即享”功能。如果信用修复系统能够依托大数据监测自动识别因未按时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的补报行为,就会在企业未申请、无“感觉”的情况下自动完成信用修复。据报道,仅今年以来,北京就有8万多户次经营主体体验了信用“无感修复”。

企业的难点和盼点就是政府部门监管和服务的着手点和发力点。对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倒逼企业修复信用、呵护信用、敬畏信用。当因种种原因信用受损的企业已经在实质上修复了信用,完成了相关动作,采取了相关补救措施,消除了相关失信状态,信用监管部门就应该在信用修复的形式上尽量降门槛、开绿灯,让企业尽快回归正常的信用状态。这才符合信用惩戒的初衷和信用建设的规律。

新的信用修复机制顺应了这一要求。企业信用“无感修复”,本质上是信用监管部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推动,用信息和责任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这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减轻了负担,提升了效率,有助于激发企业活力,促进公平竞争。

企业信用“无感修复”,让营商环境“有感提升”。这一契合优化营商环境需求的举措,值得其他地方参考借鉴。(杜蒿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九二时间园区C1栋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