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发展的底线,更是创新价值的试金石。”在河南平顶山高新区,这句话早已融入产业发展的血脉。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平顶山高新区以“质量筑基、创新赋能、标准领航”为三大核心支柱,匠心构建起互为支撑、动态攀升的“黄金三角”发展体系。其中,质量强区与科技创新深度耦合,化作驱动发展的“双引擎”;标准化战略精准锚定航向,引领产业升级方向。三者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催生出体系化布局、特色化突破、实效化落地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让“国家级绿色园区”“河南省三星级开发区”的名片愈发闪亮。
质量为笔:绘就产业坚实底色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更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在平顶山高新区,质量不仅是不可逾越的发展底线,更是检验创新价值的核心标尺。为筑牢质量根基,高新区系统实施“质量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构建起贯穿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全周期的质量管理服务生态,让“质量至上”理念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河南格林普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从原材料检测到生产流程优化,‘质量管家’全程跟进,帮我们拿下了ISO9001认证,产品合格率比去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针对企业质量管理痛点,高新区创新引入“质量管家”定制服务,从体系搭建到认证指导全程跟进,推动68家企业拿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6家企业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2家企业斩获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通过质量奖项评选树立标杆,已培育出24家主任质量奖企业、4家市长质量奖企业、2家省长质量奖企业,2家企业更凭借优质管理实践荣获国家及省级质量管理优良案例,实现产品品质与管理效能的双重突破。
高能级平台是质量提升的“硬支撑”。依托河南省尼龙新材料质量检验中心这一核心平台,高新区集成辖区13家实验室的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一站式”服务,将专业支持深度嵌入研发、生产、检测全流程,持续夯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监管服务上,高新区创新推行“预防性监管+诊疗式服务”模式,提前介入企业生产环节,帮助成功识别并防控风险点38个,推动关键环节产品合格率攀升至98%,为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构筑起可靠的“质量屏障”。
创新为墨:挥洒产业进阶活力
如果说质量是产业的“骨架”,创新便是为其注入灵魂的“笔墨”。在平顶山高新区,创新既是突破质量瓶颈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标准迭代的源头活水。为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高新区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智力、资本等资源精准注入质量提升主战场。
“百名博士进高新”行动的开展,成为产学研融合的生动注脚。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新区为55家企业匹配博士专家50余名,成功破解技术瓶颈10项,促成12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8名科技副总扎根企业一线,从技术攻关到流程优化全程参与,以智慧力量助推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同步进阶。
资金保障是创新的“输血线”。高新区创新设立“金融超市”,联动10家金融机构量身定制“创新积分贷”“质量认证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累计授信超8.4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1.58亿元,让“创新有资金、转化有支撑”成为现实。依托38个省级以上、82个市级创新平台,高新区聚焦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等主导产业,聚力攻坚核心技术,推动“知产”变“资产”、“专利”成“标准”。截至目前,辖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占全市22.4%;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0家,占全市23.2%,两项数据均居全市第一,创新驱动的“核心动能”持续强劲。
标准为范:勾勒产业升级蓝图
“标准是质量的量化标尺,更是创新价值的转化通道。”在平顶山高新区的发展逻辑中,标准从来不是“事后规范”,而是引领产业升级的“行动指南”。为此,高新区将标准化战略深度融入质量提升与创新全过程,构建起“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闭环。
在产业领域,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抱团”参与标准制定,抢占行业发展话语权。截至目前,辖区企业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团体标准10项、行业标准17项。立足自身优势,高新区更将标准制定延伸至政务服务领域,参与制定《政务诚信评价通用指标》《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评价通用指南》两项团体标准,以及《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指南》《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实施指南》两项国家标准,还获准参与物流领域国家标准研制,让“高新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
以标准化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是高新区的又一创新实践。锚定“全国标杆、全省示范”目标,高新区以质量强区战略为纲,纵深推进国家级、省级营商环境标准化试点融合创新。依托营商环境监测站,构建起“审批-监管-服务”三维标准矩阵,实现全领域事项规范、全流程有标可依;创新“标准+信用”监管模式,对达标企业实施“非必要不打扰”,让监管更精准、企业更安心;在主导产业园区设立“标准服务驿站”,政策匹配、问题调处等服务实现“分钟级响应”,全力打造高新区营商环境的“质量名片”。
三角共融:铺展生态发展长卷
“质量为笔、创新为墨、标准为范”,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平顶山高新区形成了“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生态格局。三维聚力之下,政策、资源、要素加速向高质量领域集聚,产生“1+1+1>3”的系统聚变效应。
通过政策体系闭环设计,高新区形成“政策引导—技术突破—标准转化”的完整链条:质量政策为创新划定“底线”,创新政策为标准提供“源头”,标准政策为质量与创新搭建“转化桥梁”。依托智慧岛与创新平台,数字化与标准化协同推进,绿色化与标准精准对接,品牌化与标准深度互促;通过“标准标杆+创新示范+质量品牌”三维培育,“企业有标、行业领标、产业提标”的升级格局加速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叫得响、质量硬、技术强”的标杆企业不断涌现,区域经济的韧性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从质量筑基勾勒底色,到创新为墨增添活力,再到标准为范明晰路径,平顶山高新区以三者协同构建起自我强化、持续进阶的发展生态。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深化“黄金三角”协同机制,不断完善质量服务、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标准能级,推动更多“高新实践”转化为“区域标杆”乃至“国家范式”,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持续动力,奋力书写全国领先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