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检查少了、流程顺了,我们能安心搞生产了!”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斯美电器负责人看着厂区门口的“入企检查次数公示牌”,对前来走访的执法人员竖起了大拇指。今年1-8月份,大名县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抓手,通过“平台管执法、清单明边界、组团优服务”三措并举,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70%,涉企罚没收入同比下降76%,“无事不扰、轻微免罚、文明执法、优化环境”的目标落地生根,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企无忧”扫码入企,让执法行为晒在阳光下
“过去执法人员上门,我们常搞不清是谁、来查啥;现在微信扫码,检查单位、事由、依据一目了然。”在大名县开发区,某植物油公司负责人打开手机展示“企无忧”平台记录,上半年企业仅接受1次扫码日常检查,较往年减少近八成。
为破解“多头执法、随意检查”难题,大名县早在2023年就全国率先建设了“企无忧”阳光执法监督平台,将其作为“平台之外无执法”的核心抓手。全县5万余家市场主体、893名执法人员信息全部录入平台公示,执法人员入企前必须通过平台申请登记检查事由、依据、时限等信息,并实时公布,实现“持证上岗、亮码执法”,杜绝“暗箱操作”。专项行动中,县专班更将平台扫码情况纳入整治重点,发现不扫码入企检查的立即移交整改,形成“扫码留痕、违规必究”的刚性约束。
今年1-8月,全县通过“企无忧”平台扫码入企检查1519批次,开展入企服务1028批次,检查次数同比下降70%,平台不仅管住了执法‘随意性’,更架起了政企沟通‘连心桥’,企业可通过平台实时查询检查记录、反馈意见,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二、清单公示+挂牌管理,给企业披上“护身符”
“清单之外无检查,这是给我们吃的‘定心丸’!”翻开大名县政府网站“涉企行政执法公示专栏”,大名县某线缆企业负责人清晰查到:环保部门每年日常检查1次,市场监管部门每年日常检查1次,再也不用担心‘突击检查’打乱生产计划了。
为划清执法边界,大名县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检查”原则,由县司法局牵头,组织全县51个执法主体编制“七张清单”:286项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及依据清单、802项检查频次清单、2676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清单、511项包容免罚清单……从“查什么”“谁来查”到“怎么罚”“如何免”,全流程明确规范,并在政府网站集中公示,让企业对执法行为“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大名县创新推出入企检查次数公示牌制度。根据企业监管风险等级,为1561家重点企业免费制作公示牌,明确年度检查次数。“牌子挂在门口,执法人员来了先看牌,超次数检查必须说明理由,企业也能主动监督。”县专班工作人员介绍,这一“硬措施”有效压减了重复检查、过度检查,推动“无事不扰”从理念变为现实。
三、组团式“综合查一次”,进一次门办多项事
“无事不扰”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更精准有效监管。“过去应急、环保、消防各部门分开查,一年要接待十几次;现在一次联合检查全覆盖,省时又省心!”谈起执法方式的变化,大名县某包装机械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这一变化源于大名县推行的分类分级精准“综合查一次”机制。
为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痛点,大名县按照企业类型、风险等级实施精准监管,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执法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同一企业涉及的多项检查事项“合并同类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查到位”。为保障机制落地,县司法局还编制了分类分级精准“综合查一次”通讯录,确保牵头单位与联合单位第一时间高效联动。
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多部门组团式“综合查一次”13批次,覆盖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多领域。某化工企业在接受联合检查后反馈:“过去各部门检查标准不一,整改要求常‘打架’;现在联合检查统一标准、一次性反馈问题,方便了整改。”
为了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县司法局推动开展了“服务型柔性执法”改革,县市场监管局帮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和“三书一函”包容免罚机制、卫健局建立企业家免费体检绿色通道服务、综合执法局创新“三级容错”机制……一系列暖企举措,让企业在规范执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单部门“频繁检查”到多部门协同“精准监管”,从“执法扰企”到“服务助企”,从“事后处罚式监管”到“事前预防风险服务”,大名县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突破口,用制度创新破解执法难题,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持续深化“平台+清单+组团”模式,让“无事不扰”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以“监管组合拳”创新赋能企业在更为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安心发展、无忧经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