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深入,原先各领域、各部门分头找短板、补短板的方式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如何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改革的综合效应?一个重要发力点是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进跨层级联动、跨部门协同、跨事权集成改革。
第一,以“一业一证”为突破口,推动改革系统集成,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性。
2019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引领市场准入的“一业一证”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以便利店为例,通过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能处理所有的许可事宜,处理时间也从95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申请所需的文件数量减少到10份,大幅度提升了开办企业的政务效率。
“一业一证”是系统集成改革的新突破,推进了跨部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6.0版)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健全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
具体来说,要拓展“免申即办”事项范围、简化流程,提高涉企全生命周期政务效率。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业综合许可、行业单项许可、电子证照、年报等信息归集与共享,拓展企业变更注销“免申即办”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事项范围、简化流程,通过精准配对和推送,全程免申请、免填写、免提交,只需简单勾选确认、签字、盖章即可一次办成,真正落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市场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住”。在“一业一证”改革中,与行业综合许可相衔接的是综合监管制度。要上下联动协调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相互衔接,统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环环相扣的监管制度,健全跨部门、跨业务、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和分类监管。
第二,以法治保障改革系统集成,促进制度创新联动和衔接配套,增强营商环境建设协调性。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是优质营商环境的表征,也是法治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要强化立法、执法、司法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让改革持续释放发展红利。
比如,增加立法供给。加紧修订《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入法固化,进一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系统谋划、整体提升营商环境建设的协调性,突出各项政策法规的无缝衔接、功能互补、标准一致,优化宜商、安商、利商的制度环境。
又如,促进司法与行政在营商环境领域的衔接协调、横向联动,包括协调对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互联互通的信用平台、促进行政惩戒措施与司法惩戒措施衔接等。
再如,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非现场监管,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避免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推行精细化执法、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完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第三,以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创新,对标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完善营商环境建设系统性。
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中增设数字化跨领域指标,如在“市场准入”一级指标下新增“数字化公共服务和企业信息透明度”二级指标、在“纳税”一级指标中新增对相关电子系统的评估事项。数字化转型是营商环境改革集成创新、迭代升级的加速器。以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创新的关键在于数据、算法和算力。
数据方面——
可利用“一网通办”系统大规模数据,配合对市场主体的许可、年报、处罚、信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信息归集,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并及时、准确共享。
算法方面——
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试验、应用和回测,完善数据间业务标准与逻辑关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为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建议深化“AI+政务服务”能力,优化线上线下办事的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等功能,构建一个“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
算力方面——
持续拓展“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等应用场景,提升系统算力和可靠性。比如,借鉴浦东新区非现场执法新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固定违法事实,采用信息化等方式进行违法行为告知、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罚款收缴等,赋能智慧监管。
(鲍晓晔,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