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本周,有关方面多措并举为企业“出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与保障,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价值出海”。17日,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海外综合服务领域的指导文件,着力构建与我国对外投资贸易发展相适应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1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0起技术性贸易措施典型案例,旨在精准服务企业应对国际规则。22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商业秘密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发布商业秘密保护国际倡议,呼吁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国际环境。当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总规模(11.6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跨境资金净流入(1197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顺差(632亿美元),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数据印证。
其中,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搜狗搜索引擎上,搜关键词“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约201,355条。央视新闻、国际商报、证券时报、北京日报、第一财经等多家主流媒体发布相关报道。在微博上,“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等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433.7万。
此次联合印发的《意见》致力于打造央地联动、区域协同、资源集聚、内外贯通的海外综合服务生态,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维护企业海外正当权益提供有力支撑,提出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集成创新地方服务、延伸健全海外服务、加强经贸合作保障、拓展提升专业服务、提升出海企业能力等6方面共16项具体举措。有专家表示,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二是保护企业在海外合法权益的需要;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企业发展范围到哪儿,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服务就要跟进到哪儿。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推动营商环境朝着更高质量迈进。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履愈加坚定。商务部等三部门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由商务部联合七大行业商会首次发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指数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总体高度活跃。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较多难题。此前,有关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产业竞争不断加剧,贸易投资壁垒也越来越多。这一大环境下,企业出海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明显增加,所以企业对高质量的海外综合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解决相关难题,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今年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的探索已形成清晰路径,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河北等地积极实践。去年6月份,上海临港新片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实体化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今年2月份,河北科技企业出海综合服务平台正式成立;定位为“立足佛山、服务湾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南商出海综合服务基地9月9日正式揭牌。此外,多地着力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海外投资运营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全球配置资源和管控风险的能力也需要得到显著提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有专家称,全球跨境投资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中企对外投资和海外运营仍面临法律合规、政策变动、文化差异冲突、汇率波动等风险以及融资等挑战。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眼前麻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企业“出海”的精准滴灌。破这个局需激发市场多方力量,形成协同生态。
建立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证券日报》发文称,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海外服务体系,实现从税收减免、“出海”专项补贴等传统优惠政策,向规则调整、标准对接、管理协同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助力我国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开展贸易活动与对外直接投资,充分释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潜力。在出海企业反映强烈的合规、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挑战,《意见》给出了“精准赋能”的解决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法律、金融、财会、咨询、数字技术、知识产权等专业机构增强出海服务能力,创新产品与服务方式”。同时,通过在重点国别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为企业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应对突发风险提供持续且贴近的支援。《中国工业报》称有专家表示,“精准赋能”的核心,在于从“政府有什么就给什么”转向“企业需要什么就整合什么”,通过“海外综合服务站”这个“界面”,将分散的专业服务资源,集成为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特定风险场景的“解决方案”。
“十四五”期间,我国外贸的“含新量”持续攀升——新产品加速“出海”、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品牌闪耀国际舞台。《人民日报》评论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实现更高维度的“价值出海”。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为这一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的制度护航。当高效、安全、专业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系统性支撑,全方位实现精准滴灌,中国企业“出海”的航程必将更加壮阔,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赢得更稳固的竞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