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关方面从出台政策促进服务出口,到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再到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全力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助力其在国际竞争中行稳致远。
多措并举促进服务出口,提供全面政策支持。9月24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便利化、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13项政策措施,覆盖服务出口链条需求。央视网发文称,《措施》从监管便利化与国际市场开拓两大方向发力,为服务出口创造更优环境。具体体现在,财税端聚焦资金支持与流程优化,金融端强化风险保障与融资便利,监管端突破人员、资金、数据等流动壁垒,市场开拓端提出为企业搭建国际对接平台等。有关专家表示,《措施》中的新提法主要包括明确推动优化服务出口零税率申报程序,提升入境消费便利化水平,鼓励发展国际数据服务等。这些新提法一方面强调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推动服务出口政策措施,比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提升服务贸易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化水平等。有关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原本为货物贸易提供的便利化措施和制度保障,如出口退税、出口认定以及相关的金融贷款支持等,如今开始向服务贸易应用和落实,将极大提升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从结构看,我国服务贸易正在加快升级。有关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知识密集型和数字化服务的比重持续提升,信息服务、工程技术、专业咨询等领域增长显著,逐渐成为新的支柱。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推进,例如跨境数据流动和数字规则对接,将为数字服务的跨境拓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发展明确“路线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发展 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完善审判机制、深入推进多元解纷、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储备、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等五方面十五条规定,旨在推进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公正高效、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格局。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人民法院首次发布系统谋划最高法国际商事法庭和地方法院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规范意见,旨在推进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公正高效、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格局,努力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的目标,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完善域外法查明机制方面,《意见》提出构建跨境法律服务数据库,科技赋能人民法院高效准确查明域外法;完善域外法查明专家参与诉讼程序,出庭提供查明协助;研究域外法查明费用承担机制,明确域外法查明的具体工作程序,为中外当事人参与诉讼和“走出去”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供权威法律查明服务。《人民法院报》评论称,人民法院要以更加有力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商事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提升资产评估服务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近日,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通知》,强化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规范管理,提升资产评估服务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推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释放,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价值是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的重要环节,促进知识产权资源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凭借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跨国企业。数据显示,全球前5000个品牌里,中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对纠纷能力尤为重要。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此过程中,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可以赋能企业建立技术优势,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关专家表示,社会上应形成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舆论氛围和司法、执法环境,让企业勇于创新、敢于维权,使创新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法治日报》刊文指出,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司法行政机关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此次部署释放出清晰信号:在企业出海过程中,中国要帮助企业“走得稳”“走得远”。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举措,聚焦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共性诉求和痛点难点,不断夯实政策、服务等全方位“硬支撑”,让经营主体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底气、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