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象新闻9月24日报道,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贵州省仁怀市政府招商引资,在茅台镇投资8.2亿元建好的白酒生产废水处理厂,却被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人员拿着一张解除合同通知书,把人都撵走,强行接管废水处理厂。三年多了,当地政府依然没有解决,投资方如今连厂子大门都进不去。在中央政府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今天,仁怀事件不得不说是一个号外。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政府部门哪来这么大的胆量?
新闻播发后,即刻引起仁怀市政府关注,发布了《关于仁怀市涉企有关网络舆情的情况通报》,称仁怀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成立专班对该情况展开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新闻播发的第二天即9月25日,遵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遵义市委、市政府针对网上反映问题,已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的调查组,提级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重庆泰克投资人可以松口气了,被侵权三年多的案件终于迎来转圜的阳光。笔者不得不问:企业经历三年多的磨难,地方领导为什么非要在媒体关注,待事件大白于天下才正常面对?日常工作中怎么优化营商环境的?为什么不能在解决企业面临难点、痛点上多下点功夫?是下属部门胆大妄为还是有后台支撑?这些问题公众期待地方政府能给一个合理解释。 今年3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优化营商环境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总书记指示言犹在耳,贵州地方干部怎么学习落实的? 贵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说,这里的干部认为天高皇帝远,又是多民族地区,我行我素,违背中央规定已是家常便饭。说到底还是权力意识在作祟,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一种“生态”。 无独有偶,贵州瓮安县政府招商一家管道天然气投资运营企业,并按政府要求通过招投标中标后,企业投资约5亿余元建成供气管道,获得瓮安管道燃气30年的特许经营权。项目刚建成即遭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违约和侵权,被剥夺部分相关特许经营权,增加中间环节(国家发改委严令“压缩供气环节,减少层层加价,降低下游用气成本”),增加用气企业每方0.4 元成本。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营商环境监测中心对监测点企业遇到的难题予以关注,并反映给相关部委。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国家部委的协调督导下,地方政府不是协调解决问题,而是住建等多个部门频繁施压,企业仍在“围剿”中挣扎。 地处西部偏远的贵州,经济欠发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应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可干部的权力意识就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前有女企业家催欠被抓,现有仁怀政府部门欺商抢夺资产,还有瓮安侵权案件。由此可见,贵州部分地方的营商环境应施以重典。(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