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净化市场环境谁之责?】三问:网络直播不实宣传如何担责?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9/24      浏览:

三问:净化市场环境谁之责?

三问:网络直播不实宣传如何担责?

至简


央视曝光的“假标签、假材质、假宣传”乱象,将网络直播虚假宣传的痼疾再次推向公众视野。当主播面对2万余人公然虚构产品功效、伪造资质,当“高端四件套”沦为欺骗消费者的道具,净化市场环境的核心命题已浮出水面:虚假宣传的责任链条如何斩断?法律、监管、行业、平台需共同织密责任之网,让每一环都无法逃脱法律责任。  

单从“三假”乱象上看,是一种虚假宣传的表象,仔细分析发现,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刑法》的相关规定,完全符合欺诈故意的四点标准,网络主播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直播营销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上搭建的营销平台已成为一个“舞台”,面向的不再是少数顾客,而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网络平台上的主播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营销员,而是有巨大粉丝群的“网红”,具有一定的、甚至巨大的影响力,是不折不扣的“公众人物”。他们虚假代言也好、欺诈消费也罢,都误导乃至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换来了伪劣、低质产品,反过来说是用伪劣、低质产品骗走了消费者的真金白银。而网络主播,你是不是行骗者?

网络主播绝非“传声筒”,其行为受《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严格约束,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会同多部门启动了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实施网络直播分级分类规范以及网络直播打赏、网络直播带货管理规则。《黑龙江省网络直播电商广告合规指引》,从广告内容、主播行为、平台责任等多维度划定了红线,明确了各参与方的责任义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播“信口开河”的乱象已严重影响市场生态。乱象须用重典,没有严厉的处罚,就很难祛除网络上的阴霾。比如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规主播永久封禁,从重处罚等等。

平台是直播生态的“守门人”,审核失职必须担责。要对商品资质、宣传话术进行事前核验,禁止“国家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对签约主播承担管理责任,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全流程监督机制、诚信守诺机制、惩戒机制。若放任主播虚假宣传,机构将与主播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净化直播环境需打破“九龙治水”困局,构建政府、行业、社会协同的治理闭环。网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行业协会应用行业自律与标准引领,地方政府应制定地方性规范为全国立法探路等等。

网络直播虚假宣传的治理,绝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法律划出底线,平台扎紧篱笆,主播恪守诚信,机构强化管理,消费者主动监督——唯有各方共担其责,才能让“假标签”“假宣传”无处遁形。当责任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播经济才能真正驶入“规范致远”的航道,让市场环境清朗如初。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服务人人。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九二时间园区C1栋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