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净化市场环境谁之责?】二问:监管部门哪去了?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9/24      浏览:

三问:净化市场环境谁之责?

二问:监管部门哪去了?

至简


央视曝光的床上用品“三假”乱象与直播带货虚假宣传,再次将市场监管责任推向风口浪尖。当消费者权益在直播间被公然侵害,当劣质产品通过虚假标签流入市场,公众不禁追问肩负市场秩序守护之责的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哪去了?日常监管落实在何处?

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边界清晰而广泛。依据法规,其核心职能涵盖市场秩序维护、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执法、质量安全监督等内容,明确要求“组织查处各类违法案件”“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为”。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市场监管部门需对进入流通环节的农产品实施全链条监管,并压实网络平台与主播的查验责任,要求其“依法对推荐产品进行查验”。然而,现实中的执行却常显滞后。

其一是暴露出资源与机制双重短板。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监管对象激增,但基层编制、经费及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实现全覆盖。部分地区依赖“运动式执法”,日常巡查流于形式,风险预警机制形同虚设。如预制菜行业长期存在“槽头肉”等隐患,却直至媒体曝光才引发全国排查。其二是责任意识与协同机制薄弱。部分监管部门“重处罚轻预防”,习惯坐等举报或曝光;其三是跨部门信息壁垒更导致跨区域、跨行业违法行为难以被及时拦截。如湖南澧县职业中学“三角铁床铺”隐患长期存在,正是因教育、市场监管部门日常巡查“悬空”,直至媒体曝光才介入。

“悬空”的不仅仅是床位,还有责任,流于形式的日常巡查,不是监管能力问题,是懒政怠政,是对岗位、责任的敬畏问题,是为民服务的态度问题。更有甚者,个别地区、个别人存在“趋利性执法”,如四川某区市场监管局曾违规要求“罚款缴入本局账户”,暴露监管动机异化。  

近年来,各地探索了诸多监管创新,但系统性短板仍待破解。

多地监管机构创新机制亮点纷呈。其基层协同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山东平度市场监管局创新思路,以实行三项机制为抓手深挖潜能,优化局、所人力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基层监管水平。建立监管执法帮包机制、所所联动监管机制,针对基层难以完成的专项任务(如无照清理、特种设备排查),由上级科室联合稽查队下沉支援,破解单所力量薄弱难题。  

智慧化赋能、技术手段等都是有效之策,但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如执法人员能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百姓之中,以职业素养,定能发现苗头性问题,就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对百姓的伤害。实施责任与技术双轮驱动,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  

首先压实全链条责任。实施属地责任清单化、“四方责任”模式,细化政府属地责任、部门主管责任、监管防控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如将校园食品安全纳入政府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其次行风建设制度化。实施“案件回访+纪检监督”机制,对执法质量、廉洁自律等13项指标跟踪评估,倒逼规范执法。  

三是构建数字监管网。参照“双随机”平台建设经验,打通部门数据孤岛,建立覆盖生产、流通、直播的全域监测系统,对高风险企业自动预警。  

四是创新信用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应用,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将违法主体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招投标、融资等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监管部门从未“消失”,而是需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深耕”。唯有以强化为民初心、制度刚性约束、技术穿透监管盲区、社会监督补位行政力量,才能让市场秩序的“守护者”真正归位,让消费者无需等待媒体曝光才能安心消费。

百姓期待良好的生态环境,安享幸福阳光。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九二时间园区C1栋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