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要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以“个案办理+系统治理”为切入点,构建“司法监督+行政协同+规范经营”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以柴油储存案为例,部分企业因设施不达标被公安机关以“危险作业罪”立案调查,引发企业经营者的恐慌,甚至导致正常生产停滞。如何既保障安全生产,又避免“一刀切”执法对企业造成过度冲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难题。
二、主要做法
(一)监督:前端精准施策,厘清法律边界,避免“误伤”企业
一是法律适用标准化,明晰执边法界。检察机关系统梳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自用撬装式加油装置安全监管问题的复函》等法规,明确“危险作业罪”的构成要件。通过比对最高法、最高检典型案例,重点审查案件是否满足“未经批准或许可”“存在重大现实危险”等核心要素。例如,在某柴油储存案中,检察机关发现企业虽未取得许可,未造成实际危害,依法监督公安机关撤案,避免企业因程序瑕疵被过度追责。
二是风险预警前置化,织密防护网络。对违法企业重点监督,对多次违规、多次处罚企业重点关注,建立违规企业台账,开展定时回头看行动,接入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数据,筛查安全隐患。针对柴油储存等高频风险,建立企业负面清单,提前预警整改隐患企业,源头降低涉罪风险。
三是行刑衔接高效化,推动协同监管。构建“检察+行政”双向线索移送机制,就涉案企业发展前景,社会贡献等进行考量,在多角度考虑的基础上,对不构成犯罪但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检察机关通过“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移送行政处罚线索多条,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同时,联合行政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法治培训”,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查处一案、规范一行”,形成“惩处+教育+整改”闭环管理。
(二)服务:中端多元解纷,构建“司法+调解”双轨保护网
一是前端调解降诉累,构建解纷矩阵。通过践行“枫桥经验”,检察机关联合法院、综治中心建立“涉企纠纷联调中心”,提供专业调解员驻点服务,涵盖合同纠纷、劳资争议等领域。在立案前,由调解员先行介入,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化解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
二是行业联动专业化。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共同成立“行业纠纷调解站”,针对纠纷高发领域,邀请多名行业专家参与调解。例如因企业之间因合同争议僵持不下,行业调解员可结合行业惯例厘清责任,快速促成和解,避免企业因诉讼停滞运营。
三是简案快审提效率。对标的额小、争议不大的案件,推动检察机关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周期压缩至10天,达成和解的最短一周结案,为企业节省诉讼成本。
(三)治理:末端长效治理,以案促改激活社会效能
一是类案指导规范执法。检察机关针对柴油储存、安全生产等高频问题,发布《涉企案件办理指引》,明确证据审查标准、法律适用情形,推动公安机关统一执法尺度,避免同案不同判,构建类案处理标准。
二是整改助企重生。对撤案或不起诉企业,推动企业制定个性化整改方案。例如,某化工企业因储存不规范被立案后,检察机关及时指导其升级设施,最终通过验收并被公安机关撤案,实现“处罚—整改—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是行业共建长效化。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标准供给—动态监管—生态重塑”三重路径,推动危化品存储行业治理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细化12类储油场景的“安全红线清单”,明确“储油设施防爆等级”“与居民区最小间距”等量化标准,通过检察官网、企业服务平台向行业全覆盖推送。
三、工作成效
一是践行“枫桥经验”,实现源头治理。通过“监督撤案+行政处罚+规范整改”的组合拳,检察机关推动涉企案件从“被动查处”转向“主动预防”,真正破解了“监管安全”与“企业生存”的二元对立。
二是彰显司法温度,释放政策红利。检察机关将“平等保护”理念贯穿办案全程,对部分涉案企业依法从宽处理,其中通过整改提升企业,某被撤案企业负责人感慨:“检察机关没有一罚了之,而是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
三是激活协同治理,构建法治生态。通过“司法—行政—企业—社会”四方联动,形成“风险共防、矛盾共调、规范共建”的治理格局。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可参考样本,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