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让数智治理跑在群众急难愁盼前面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5/9/2      浏览:

当前,急难愁盼问题已成为检验公共服务质效的重要标尺。面对异地就医、困难救助、学位入园等具体事项,群众关心的不只是能否办成,更在于办得便不便捷、快不快、好不好。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各地用好数智技术、精准回应群众关切指明了方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治理体系,数智技术正从后台支持走向前台核心,不仅重塑公共服务的运行方式,也改变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逻辑,使服务能够更快发现、更准匹配、更高效响应、更广泛协同,成为打通治理堵点、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力量。

近几年,我国在运用数智技术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90%以上的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可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不断拓展,社保、医保、户籍等事项的跑动次数明显减少。公共服务更有温度。各地推进适老化、适残化改造,保留人工窗口、设置无障碍通道,上线语音导办、简化流程,让老年人、残障人士也能顺畅办事。应急响应更加高效。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物资调配等系统为防控与救援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探索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与此同时,一些服务环节仍存在信息“各自为政”、流程“层层设卡”、服务“感知不强”等问题,亟须持续用好数智技术这把“钥匙”,推动服务方式和治理模式的深层变革。

加强数据统筹,推动服务一体化。群众办一件事跑多个窗口、提交多套材料,根源在于数据分散、系统割裂。应从源头打破数据壁垒,建设统一的数据底座,实现个人信息、证照材料等跨系统互联互通,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推动业务流程和数据共享同步再造,让群众按“场景需求”而非“部门归属”办事,实现“办一件事、多部门协同办”,让服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

以智能识别实现服务精准匹配。群众的困难具有高度个体化、隐蔽性强的特点,如医保断缴、补贴申报受阻、老年人状态突变等。这就需要公共服务具备“感知”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响应”的能力。可依托大数据与行为画像技术,多维识别重点群体,通过分析就业、健康、居住等信息,精准发现潜在风险,自动推送服务提醒或政策指引。特别是针对慢病患者、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实现从“等群众找服务”到“服务主动找人”,以精准识别实现精准供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公平性、可及性。

探索智能调度优化服务响应机制。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上,群众最在意的是问题多久能解决。紧急、复杂、跨部门的事项,如果还靠层层审批、人工流转,往往就会慢半拍,直接影响办事效率和群众感知。可引入规则引擎、算法匹配、自动派单等机制,根据事项属性、位置和责任单位自动派发任务,设置办理时限与回访节点,确保问题闭环解决。推动服务由“人盯流程”变为“系统推流程”,群众可实时查询办理进度,减少焦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热线响应和紧急救助等领域,要运用好这一机制,实现从“提出问题”到“快速响应”的高效闭环。

以平台协同驱动服务多元供给。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往往跨部门、跨层级、跨专业,需要多方协同。可依托数智平台构建开放联动的服务体系,推动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共建共治。通过统一接口、标准流程与数据共享机制,各主体可在同一平台完成任务分派、数据流转与结果反馈,形成从问题上报到多元响应的闭环。这不仅是技术协同,更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推动公共服务从“各自为政”向“统筹协同”迈进。

要让数智治理更快、更准、更有温度,还需要让技术更懂人,推进适老化、适残化设计,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推广“帮办代办”等服务,让不同群体都能顺畅使用。让数据更负责任,建立算法可解释、可申诉、可人工复核的机制,防止“系统已结案、问题未解决”的情况。让平台更协同开放,统一数据标准和共享规则,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业务协作,避免数据孤岛和平台闲置。让制度更有保障,将民生服务响应速度、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推动服务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数智技术的价值不止于效率提升,更在于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性重塑。从“群众找服务”到“服务找群众”,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这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不只是解决具体问题,更是检验服务温度与制度触达力。让数智治理跑在群众急难愁盼前面,既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提升的生动注脚。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九二时间园区C1栋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