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安远秦工业园”的招牌在招商引资的光鲜广告中熠熠生辉时,四家民企不会想到,这个承载着产业梦想的名字,终将成为他们3000万血汗钱的“黑洞”。11年讨债无门,一纸胜诉判决沦为“法律白条”,管委会变身“服务中心”金蝉脱壳,平台公司两手一摊“账户没钱”——这场触目惊心的“招商变伤商”闹剧,不仅撕碎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招牌,更将追责体系溃烂的伤疤暴露无遗:若不对“伤商”黑手施以刮骨之刑,营商环境的癌细胞必会全身扩散。
闹剧已经上演,恶果仍在眼前,企业仍在流血……面对一幕幕场景,谁来担责?又如何追责?
在西安渭北工业区的废墟上,矗立着三重追责“屏障”:
一是“新官旧账”的时空结界:临潼组团管委会改制为渭北新城发展服务中心后,新机构以“职能移交”为由拒绝履行旧约。当灵特公司手持法院判决追讨700万土地款时,服务中心法人宁可登上失信名单,也拒不掏钱——机构改革的“制度外衣”,成了赖账的完美盾牌。
二是“空壳公司”的金蝉脱壳:西安远秦公司一边承认挪用企业土地款盖厂房,一边展示空空如也的账户。法院执行遇阻的根源,在于平台公司早已被设计成“责任隔离舱”:政府背景获取企业信任,市场主体身份规避行政追责。当公司法人轻飘飘说出“三年分期还款”时,分明在嘲笑监管的无力。
三是“闭环推诿”的系统性包庇:企业向省纪委举报远秦公司,竟被告知是“中央驻陕单位”。这种荒唐回应,暴露出责任认定机制的瘫痪——当官僚系统启动“踢皮球”程序时,连企业最基本的追责诉求都会被异化为“找不到责任主体”的死循环。
这是地方干部不作为的“理由”,绝不是追责的屏障。只要有重塑政府信用的决心、优化营商环境的魄力、发展地方经济的远大目标,重抓干部教育管理,就没有什么“屏障”。
被拖欠11年土地款的灵特公司仍在生死线上挣扎,四家企业的血泪昭示一个残酷真相:没有雷霆问责的“伤商”,就是纵容下一场“招商屠杀”。当西安远秦公司负责人轻描淡写承诺“三年还款”时,我们听见的是官僚主义对市场规则的傲慢嘲弄。唯有以溯及原罪的决心刺破免责护甲,用穿透主体的利刃斩断推诿链条,让每个“伤商”操盘手付出政治生命、职业前途、人身自由的惨痛代价,才能重塑营商生态,才能让民企享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环境,毕竟,法治社会的尊严,始于对践踏契约者的无情审判。
西安远秦,人们等待着你的答复!(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