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背后,是干部作风的深刻重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在于干部队伍从“重管理”向“重服务”的理念转型。干部作风是政务服务的“晴雨表”,更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只有把作风建设的“螺丝”拧紧,才能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机制落地生根,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靠前”,服务意识的觉醒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过去,企业办事常遇“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窘境,干部守着“按流程来”的教条,把“不行”挂在嘴边,让创业者寒了心。如今,“高效办成一件事”倒逼干部打破“坐堂办公”的惯性,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门。在企业开办环节,干部化身“店小二”,提前梳理办事清单,手把手指导填报材料,把“一次告知”做到位;在政策兑现现场,干部争当“宣传员”,盯着数据跑、跟着需求走,让扶持政策精准对接企业痛点。这种“向前一步”的自觉,源于干部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的担当,让冰冷的流程多了人情温度,让营商环境从“冷冰冰”变成“暖融融”。
从“推诿扯皮”到“协同攻坚”,担当精神的提振让营商环境更有效率。跨部门审批曾是企业办事的“拦路虎”,部门之间“踢皮球”“画圈圈”,干部怕担责、怕麻烦,让“一件事”卡在中间、拖成“难事”。“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的推进,考验的正是干部的协同担当。如今,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干部们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主动牵头、跨岗协作。市场监管干部协调税务部门共享数据,人社干部联动银行简化社保开户流程,审批干部带着企业材料跑部门、盯进度。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合力,源于干部把“办成事”作为落脚点的共识,让曾经的“多头跑”变成“一次办”,让营商环境的效率指数持续攀升。
从“重痕轻效”到“务实求效”,实干作风的强化让营商环境更有力度。以往,有些干部把“留痕管理”当政绩,材料摆得整整齐齐,实际问题却无人问津;检查考核重台账轻实效,让企业陷入“迎检忙”的内耗。而今,“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干部把“成绩单”写在企业发展的实效上。在监管服务中,干部们少了“一刀切”的检查,多了“靶向式”的指导,既守住合规底线,又给企业留足发展空间;在政策落实中,干部们不搞“大水漫灌”的形式,专注“精准滴灌”的效果,确保每一分扶持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实打实”的作风,让企业从“疲于应付”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生产、谋发展,让营商环境的发展土壤更加肥沃。
干部作风的转变,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办事窗口的一张笑脸里、跨部门协同的一次碰头会上、解决企业难题的一个方案中。当“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高效办成一件事”就会从机制要求变成日常习惯,营商环境的优化也会水到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