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关方面多措并举,或完善制度,或开展专项行动,或于细微处彰显公平,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指向规范市场秩序,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信用修复制度进一步完善。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从十个方面对信用修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旨在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更好帮助信用主体高效便捷重塑信用。多位专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方案》以统一、便利、协同的理念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我国信用修复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央视新闻称,完善信用修复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失信主体的合法权益,传递“容错纠错”的制度善意,帮助其消除不良信息,重获市场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统一标准公示本部门业务领域之内的公共信用信息,原则上不再公示本部门业务领域之外的信息。《北京青年报》评论称,只有加快打破各行业、各地区信用修复标准不统一,缺乏全国性规范等带来的不公平,被限制的失信主体才能够更快恢复正常市场交易,进而盘活庞大经营主体资源,促进经济活跃度提升。只有加快消除非恶意失信对主体的长期负面影响,才能助力构建更包容的商业生态。为更好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抓好《方案》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在同一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立停止公示失信信息、让失信主体退出惩戒措施的信用修复制度,也是给失信主体提供改错自新的机会,从而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强化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针对此前失信行为种类复杂、对公示期限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方案》统一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明确修复条件与失信主体的过错程度相匹配,做到轻重适度、过惩相当,避免“轻过重罚”“重过轻罚”,给轻微失信者宽容处理。
政府采购专项整治再发力。6月23日,财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自今年6月到明年1月,针对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供应商围标串标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在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现象仍有发生,以上述“四类”违规行为最为常见。随着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尤其在当前财政“紧平衡”的形势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政府采购的违法违规问题迫在眉睫。实际上,根据国务院部署,三部门于2024年首次联合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广州日报》评论称,一年多来,各部门协同发力,“四类”违法违规行为高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三部门再次联合发布《通知》,正是专项整治工作的延续,体现出坚决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的决心。接下来,除了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对“四类”高发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震慑之外,还需从问题入手,及时查漏补缺,形成和完善遏制政府采购违法违规行为的机制和体制。第一财经评论称,推动政府采购市场规范治理,需通过机制设计,用激励约束兼容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约束条件和可信工具不完备等带来的市场套利空间,促使各方规范有序地参与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本周,常州“苏超”赛场边,一个烧烤店的广告牌与多家知名品牌并肩而立,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在“苏超”举办初期,烧烤店负责人看到常州赛区招募合作伙伴的通知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申请,“没想到审核通过了”。随着“苏超”赛事渐热,商业价值飙升,组织方依然为这家小店留住了展示C位。中国新闻网称,常州市体育局发布招募信息,“草根”烧烤店提出申请,赛事运营方“不问出身,只查资质”,一句“我们对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视同仁”,尽显公平、平等。赛场广告牌立起的,正是江苏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湖北日报》发表评论称,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来不在宏大的蓝图里,而在细微的行动中。《人民日报》评论称,一块赞助商广告牌,不仅展现了一家小店支持竞技体育的朴素愿望,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对信用的坚守、对秩序的尊重。
希望规范市场秩序、传递制度善意暖意的举措多多益善,让包容坚守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自觉,让每个微小愿望都能有尊严地舒展,让每份朴素努力都得到真诚回响,让每一个经营主体都能在公平、可预期的环境中逐梦前行。